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會環保工作小組
首爾共享資源體驗之旅2018

說起韓國,不知道大家會聯想到什麼?充滿動感節拍的K-Pop?動人催淚的韓國連續劇,還是美味的啤酒炸雞?筆者當然絶不敢於各位韓迷前班門弄斧,唯今次要介紹的是韓國另一個不太多人知的「名牌」── 環保及資源共享。

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於2018年3月期間舉行了「Share德囍共享資源創作比賽」,勝出的4隊參賽者可獲青年會津助前往首爾作交流考察。是次共有15名中學生參加,藉此提升他們對資源共享的認識,並深入了解資源共享的理念及實踐,與其他地區青年交流經驗,反思在香港推行的空間。


首爾社會創新園

此行的第一站是「首爾社會創新園」。社會創新園的前身是一所政府衛生研究院,當中有不少共享工作空間、閱讀室和自修室,供年青人免費使用。園區中有社會經濟中心、社區支援中心、創意實驗室、青年中心、藝術展視空間、3D打印工作室及木材製作坊等共享設施,讓年青人可以互相交流不同的科技與意念,發展所長。另外,有意創業的年青人更可以低廉的租金租用辦公室,一邊廂讓初創企業家運用政府所提供的資源,另一邊廂讓他們一起「腦震盪」,為社會構想更多新點子,培育更多社會企業家。



城媚山村

提起首爾,又提及「資源共享」,又怎能不提「城媚山村」。顧名思義,城媚山村位於城媚山則的地方,距離弘大商業區約15至20分鐘的路程。雖說是村,但其實只是城媚山附近的「原居民」於1994年組織起來的社區,並於村內實踐資源共享的概念。城媚山村約住有5000人,他們建構了以資源共享作為基礎的社區,有學校、超市、二手店、咖啡室及圖書館。

 

城媚山村的起源是由數十位家長以合作社的形式去「共同育兒」,並成立了「共學」性質的幼兒園,由村民擔當老師,共同分享知識。故此「資源共享」的概念深深植根到「村民」的心中,並漸漸凝聚成一個共享社區。除此之外,有需要的村民亦會以「共居」的形式生活 (是共同居住,而非劏房般居住在一起)。村民還會「湊錢起屋」,更特別的是他們更有自己村中的貨幣和自己的節日,以配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和需要,社區融和一體的感覺在現今社會實在難得。

 


首爾路 7017

另外,我們還參觀了一條行人天橋,沒錯,是一條行人天橋!這條天橋名為「首爾路 7017」。它原為一條行車的天橋,後被活化為把空中花園的概念融入當中。它所位處的地區愈來愈繁榮,人流量與車流量已令天橋不敷應用,還常引致大塞車的情況。故此,政府需要另建新的天橋以疏導當地的交通,另外得出新的方案,便是將它活化成新的設計。

首爾7017正正能夠把各繁華的地區和古蹟連結,與其將之拆卸造成浪費,活化賦予它新的生命。天橋上有不少綠化空間栽種著植物和盆栽,亦有供小孩子玩樂的遊樂設施,還有不少咖啡店和商店。這種既環保又聰明的方案讓一行交流的青少年都驚訝起來,他們明白到資源除了能夠共享,亦能夠活用。但究竟活化共享是否能夠適用在缺乏土地供應,而又追求經濟效益的香港呢?這個問題確實值得大家深思。

 


東大門設計廣場

位於東大門的「東大門設計廣場」(簡稱DDP),於2014年開幕,同樣是貫徹了活化重建的概念,政府以「與市民共創共享」為設計理念,把原本殘舊不堪的運動場改建為集文化、商業、休閒、設計、購物於一身的多用途空間平台。DDP內有不少供遊人休息的共享空間,前來的遊客除了可以享受購物的樂趣,也可以欣賞廣場內外的大型藝術作品,共同享受藝術帶給大家的視覺衝擊,亦彰顯韓國創新及時尚的一面。

 

「首爾共享資源體驗之旅」除讓我們參觀了不少有關共享經濟的景點外,也與首爾YMCA的年青人進行交流,一起討論並交換了大家對「共享經濟」的想法。我們發現韓國政府正以「共享城市」作為發展目標和方向,一方面能減少資源浪費,另一方面亦在盡力解決各種社會、經濟及環境保育的問題。而身處在香港的我們,又能夠在平衡經濟發展和保育環境上作出什麼貢獻,扮演甚麼角色呢?